善用教聯會“師夢”資助 招祥麒多招保育嶺南文化
招祥麒獲“教師夢想基金”資助10萬元,以推動粵語吟誦保育計畫。圖為他早前在典禮與嘉賓合照
【本報綜合報導】 大公網4月25日訊,吟誦是朗誦其中一種方式,即以韻律吟唱或誦讀詩詞歌賦。一直醉心於此的培僑中學校長招祥麒表示,近年本港絕少學生以吟誦表演或參加朗誦比賽,吟得好的更是少之又少,為免粵語吟誦隨時代而消失,保育和推廣具迫切性。透過教聯會“香港教師夢想基金”資助,他成功組織多名大學學者及專家成立研究核心小組,計畫透過一系列活動如普查、表演會、研討會等,希望整理搜集足夠資料,申請粵語吟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保育快成絕響的嶺南文化。
若以藝術技巧分類,朗誦一般分為臺詞誦和吟誦,現時學界朗誦比賽,較廣泛使用臺詞誦,即在舞臺上自白、用抑揚頓挫的聲調、符合節奏地演繹作品。吟誦則沒有歌譜,讓表演者有極大發揮空間,順著文字聲調發展音樂旋律,表演時使字調和聲腔結合。於校際朗誦節擔任評判多年的招祥麒表示,近年吟誦逐漸式 微,例如一整年朗誦比賽中,吟誦參賽者“可能一個也遇不到”,有上佳表現者更如鳳毛麟角,缺乏指導教師是原因之一。
韻律式學中文有助深層記憶
為向香港學界推廣粵語吟誦,他曾為教育局主持講座,助有心教師認識吟誦及有效教學法,再教授學生。他又引用研究結果指,若以韻律式學習中文,有助學生深層記憶,背誦中文課文更有效,相信吟誦對學習有幫助,值得鼓勵。
招祥麒計畫善用“香港教師夢想基金”資助,進行一系列保育及推廣粵語吟誦計畫。現時他已“網羅”6名吟誦專家,包括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言學系系主任施仲謀、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濱等,組成核心工作組,再透過他們的專家網路,向粵語吟誦有認識、有研究的人進行普查、搜集和整理吟誦資料。
擬首辦表演會再出版論文集
工作組計畫在明年1月舉辦首屆粵語吟誦表演會,邀請香港以至各地專家演出,同時在年中舉辦學術研討會,再出版論文集、專書等,再將之結集,發表粵語吟誦工作報告書。
招祥麒補充指,江蘇省常州市“吟誦調”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成功“申遺”有賴當地專家保護傳統吟誦。有見常州成功例子,他期望進行一系列計畫後將有更多資料集結,讓粵語吟誦成功“申遺”。
他解釋指,常州方言有7個聲調,保留了中古時代讀音,吟詠古代詩、詞、曲、散文等更優美;至於粵語更有9個聲調,比起普通話4個聲調及常州方言更多,演繹古代作品更見靈活和優美。
招祥麒示範以粵語吟誦白居易《長恨歌》
話你知:3000年前已有“誦”
吟誦藝術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周朝,《周禮.春官.大司樂》提到,掌管國家音樂的最高官員,向貴族子弟教授音樂時用6個步驟:“興、道、諷、誦、言、語”,當中“興”即指引起動機,“道”即幫助,“諷”即背文章,“誦”即以聲節之,即用聲音誦讀。
對粵語吟誦素有研究的培僑中學校長招祥麒解釋指,當時教師要學生“出聲”背誦文章,背熟後再以優美聲音演繹,作為唱歌前的準備;因此“誦”是在背書基礎上詠而出之,不需要歌譜和樂器伴奏。
他又指,一般較哀怨的作品,如杜甫《兵車行》、蘇軾《水調歌頭》等,較為適合用吟誦方式演繹,但極陽剛的作品如《滿江紅》等就不太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