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治報數字報紙

2016年9月7星期三
註冊證書編號65374795號
第25期

澳門法治報旅遊休閒 港式月餅:見證經濟發展晴雨錶 香港與內地科創青年各有優勢 應加強交流

PDF原版下載
旅遊休閒
04

港式月餅:見證經濟發展晴雨錶

【本報綜合報導】香港商報訊用來自湖南的湘蓮,浸水去蓮衣,選取飽滿多油的鴨蛋黃,經過一道道傳統工序,便烤成金燦燦、香噴噴的白蓮蓉月餅。中秋節快要到了,港人的餐桌上必備幾樣月餅以解風情。原來,月餅的發展,從某個角度說也是折射香港經濟的晴雨錶。

香港大同老餅家第二代傳人謝禛原,已入行半個多世紀,儼如一部月餅活字典。他告訴記者,月餅的製作歷史印證了香港社會的經濟發展,大同老餅家成立於1943年:「那時香港還是日占時期,物資缺乏,沒有做月餅的原材料,僅有蔗糖、花生,連麵粉都很少。」

上世紀60年代月餅屬奢侈品

他說,後來麵粉供應逐漸多了,有了綠豆,開始製作綠豆蓉月餅。最初的五仁月餅,並沒有「五仁」,僅有糖冬瓜、肥豬肉或花生、芝麻、瓜子肉等餡料。

大同老餅家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做月餅,當時月餅大概只要一港元一斤,60年代,月餅約20多港元,80年代則70多港元了。

「月餅師傅的工資由50年代的每月18港元,發展到60年代的60多港元,80年代則兩、三百港元,可見,那時月餅對我們來說是奢侈品。」謝禛原說。

當時普羅大眾最興供月餅會

由於月餅在當時是奢侈品,普通人家不舍得在過節的時候一次過付款購買,所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有一種以「分期付款」買月餅的方式:「供月餅會」。人們每個月供少許「散銀」,到了中秋節時,就可以領上十餘盒當季的新鮮月餅,拿回來與家人分享,共度一個溫馨的中秋佳節。

香港人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消費水準也水漲船高,雖然月餅的價錢已經上升到兩三百港元一盒,但普通人都能買得起,「供月餅會」在市場上逐漸消失。

放大 縮小 默認
香港法治報|版權聲明|在線投稿 |聯繫我們 |手機版
Copyright © 2015 HongKong leage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