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會議一年四議經濟:穩政策 促改革 定預期
【本報綜合報導】據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 12月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17年經濟工作。至此,議題含有“分析研究經濟工作”的政治局會議,今年已召開4次,較往年次數多、密度增,顯現出高層把經濟大勢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加以研究,統籌大局時保持政策穩定性,注重預調微調。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會上提出的“加強預期引導”,料將成為明年宏觀政策的重要看點之一。預期管理可為供給側和需求端的改革提供支持。
議題含有“分析研究經濟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向來被外界視為高層部署宏觀經濟的“定調會”。公開信息顯示,今年召開的12次政治局會議中,此類會議開了4次,頻率近乎“一季一次”。會議時間分別是在4月29日、7月26日、10月28日和12月9日,研究了今年首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全年的經濟形勢及下一階段工作重點部署。
政策思路:“穩”在當前 “進”在長遠
從國際層面看,今年以來,英國“脫歐”、 美聯儲加息等事件,給仍處在調整期的世界經濟增添了很多不確定因素。經濟全球化之下,各國政策的溢出效應和回波效應也急劇放大。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從“積極認識適應”逐漸推向“主動把握引領”,就要以新發展理念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洞察、應對各種變化,以我為主,努力將潛在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中。高層的多次開會謀劃,未雨綢繆,部署預案,令我國經濟增速連續三個季度保持在6.7%的水準,凸顯了一個“穩”字。
從自身看,我國經濟近年來在動能轉換中,體量與日俱增,駕馭“經濟巨輪”的複雜性也在加大。金融、投資、外貿等領域面對的每項挑戰,都是前所未遇的。
以我國GDP為例,2016年前三季度的總量達52.997萬億元,已經超過2012年全年的水準(51.947萬億元)。由於存量巨大,穩中有進的增量就很可觀。以前的“一年邁一大步”,現在半年或季度內便能達成。
因此,決策考量更需要相機抉擇,處理好“穩”與“調”的關係,格外注意主要經濟指標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趨勢與程度,以確定預調措施打多少提前量、用多大力度。
而從宏觀調控的角度來看,在穩定的政策總框架下,採用靈活、漸進的方式,注重微調手段,把控精准指向,既有利於政策保持連續性,又可以讓市場主體在慢慢改變行為慣性之中,順利實現經濟軟著陸。
政策組合:雙側發力+預期引導
對於明年宏觀調控的著力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在需求側和供給端上,兩種力量都要用,堅持實施適度擴大總需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穩定市場預期的政策組合,為經濟築底企穩創造條件。
他表示,堅持穩中求進,核心是穩政策、穩預期。要用穩定的政策穩住市場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同時,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鼓勵民間投資,改善微觀環境,創造各類企業平等競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
正如權威人士今年談經濟形勢時所指出的:“預期並非無中生有,也不是無關痛癢,它來自現實,又影響著現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本質上是預期管理。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更加複雜多變,導致預期不確定性加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注重加強預期引導。”
從促進經濟增長的角度來說,強調“加強預期引導”的意義重大。預期可以引導人們的行為,小部分人的行為進一步傳導,會影響更多人的行為,疊加形成“羊群效應”、“跟風現象”。
預期往往通過影響市場行為,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的各個層面。比如,人們預期市場需求會下降、投資收益變動,投資熱情就會,在物價、樓市、匯率等領域也存在類似邏輯。這就需要對預期加以引導、管理,防控風險,避免市場出現大起大落。
預期引導:政策“定盤星”+改革“定心丸”
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導向越明確,落實越有力,市場預期就越好。
今年4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求:穩定發展預期,增強市場信心。5月,權威人士對於中國經濟L型走勢的判斷與闡釋,解疑釋惑,穩住預期,再一次排除了短期市場因素的干擾。
最近一段時間,經濟領域有多項重大政策檔相繼出臺,以務實舉措明確指向,呼應改革預期,引導社會預期,提振投資預期。
10月 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圍繞正確處理農民和土地關係這一改革主線,提出逐步形成 “三權分置”格局,在依法保護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的前提下,平等保護經營主體依流轉合同取得的土地經營權,保障其有穩定的經營預期。
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發佈,這是我國首次以中央名義出臺產權保護的頂層設計。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表示,產權保 護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該檔提出並強調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對於穩定整個社會預期具有重要作用。
伴隨著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並提出主要任務,明年宏觀經濟的政策輪廓將更為明晰,也勢將進一步堅定各界對中國經濟光明前景的預期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