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治報數字報紙

2017年5月26星期五
註冊證書編號65374795號
第51期

澳門法治報旅遊休閒 饒公學術藝術展敦煌韻致 港澳文化人士感受吳楚風韻 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之際 港旅發局在京推出多種特色旅遊產品 香港龍舟嘉年華下周舉行料十萬人次參與 14輛美食車同場助慶

PDF原版下載
旅遊休閒
04

港澳文化人士感受吳楚風韻

圖:揚州地方文藝表演,將木偶表演與傳統書法有機結合 澳門團成員張耀棠供圖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五月的江蘇,日麗風清,近百位港澳與內地文化界知名人士在這裏展開了一場為期一周的精彩之旅,在陶醉於祖國山河秀美、領略到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亦為三地文化的繁榮發展建言獻策。港澳團成員普遍認為,此行機會難得、旅程難忘、收穫豐富,祖國悠久輝煌的歷史與古老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讓大家找到了歸屬感更有自豪感,港澳與內地同屬一家,如何弘揚中華文化,為港澳青年創造更多瞭解祖國文化的機會值得深思。

此次由國家文化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藝海流金.精彩江蘇──內地與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動,以十六日在南京開幕的文化交流合作論壇為序曲,最後於二十二日在園林之城蘇州落下帷幕。近一周的旅程,如白駒過隙,濃縮的都是精華:團員先後參訪了南京博物院、中山陵、六朝博物館、甘熙故居、揚州瘦西湖、宋夾城考古遺址公園、蘇州崑劇院、蘇州博物館等歷史文化古跡,在感受悠悠古韻的同時,也看到了江蘇在文化建設方面的蓬勃發展。

賞非遺 聽崑曲

在南京,位於城南的甘熙故居,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如今這裏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也是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穿過一扇扇大門,在重重庭院深處,有一群手工藝人正默默守護著瀕臨失傳的諸如剪紙、紮花燈、絨花製作等傳統手工藝。

香港舞蹈團行政總監崔德煒在體驗這些極富老南京民俗風情的非遺技藝時感觸頗深。他認為,儘管當前社會瞬息萬變,觀眾需求眾口難調,但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保留核心,在此基礎上再去發展與延伸藝術,中國舞蹈亦是如此,首要是確保核心和基本功底不變。

在蘇州,明代畫家唐寅曾寫下著名的詩篇《桃花庵歌》: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如今,坐落於桃花塢邊、唐寅故居附近的是一座蘇味濃郁的現代化劇院:蘇州崑劇院。黑白灰色調,深灰色的筒瓦屋面,白牆,承襲了水鄉古城粉牆黛瓦的特點。整體建築分東、西兩部分,東區主體是一座有三百多個座位的專業崑曲演出劇院──中國崑曲劇院,用於劇院排練、劇場演出、傳承保護、教育培訓等;西區則以蘇州崑曲傳習所為核心,開展崑曲廳堂演出、實景演出,還會陳列崑曲相關歷史資料,進行當代崑曲活態傳承展示等。

水袖柔婉,樂音悠揚,一唱三歎,港澳團成員們在這裏欣賞了一齣優雅細膩的《牡丹亭.驚夢》選段:扮相漂亮、身段婉轉的杜麗娘讓大家見識了江南女子的婀娜多姿,如水研磨的唱腔曲調帶出了吳儂軟語的纏綿婉約,淡雅的戲服和精緻的刺繡相得益彰。

搭平臺 廣交流

似夢似幻的崑曲演出除了令團員們一致稱讚外,還對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有所啟發。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製作人(戲曲)鍾珍珍表示,將於二○一八年開幕的香港戲曲中心,內部設有一個可容納二百名觀眾的茶館劇場,如何拉近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體現茶館特色,可以借鑒蘇州崑劇院專業演員在開演前為觀眾介紹選段看點、普及崑曲知識等做法。香港八和會館粵劇演員梁心怡感慨在蘇州崑劇院不僅欣賞到了傳統藝術成果(崑曲表演),還目睹了藝術的產生過程(演員的化妝、排練等幕後準備)。她覺得這種展示藝術過程的方式可以在香港推廣,能夠使觀眾更為直接地瞭解演員演出背後的辛苦。香港舞蹈團舞蹈員鄺麗冰驚歎崑曲演繹出的唯美。平時她都是在舞臺營造的環境中跳舞,對的認識逐漸被框架所束縛,此次觀演令她豁然開朗:其實美就在身邊

據康文署高級經理(新界西)場地管理黎玉珊透露,在今年的中國戲曲節中,蘇州崑劇院將於八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在高山劇場演出新版《白羅衫》及經典折子戲等。

賞非遺、登城牆、聽崑曲、觀園林……在感受吳楚風韻的同時,港澳團成員仍不忘關注青年教育和人才交流,希望能夠為港澳地區青年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多到內地交流,更為深入直接地瞭解祖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增強身份認同。

香港藝術發展局舞蹈組主席梅卓燕建議三地為港澳青年藝術家搭建交流平臺,不僅令他們有機會到內地參觀精彩的內容,還能與同齡人實現真正的文化交流,帶來創作靈感。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戲劇學科及應用劇場系主任黃婉萍一路思考如何帶領學生認識更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她認為,應以教育為本位,鼓勵年輕學生多到內地,進而創作出特別的作品。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胡恩威稱讚內地在文化藝術推廣及傳承方面做得出色,其中教育,特別是文化藝術的教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希望香港可以多學習內地相關經驗,讓香港青年多到內地參與實踐與交流。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高級技術員袁紹珊希望通過邀請有關專家赴澳交流,培養澳門本地文博人才,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

香港、澳門與內地間的文化交流活動自港澳回歸以來日益頻繁,在眾多的專案中,藝海流金擁有眾多擁躉。文化部港澳臺辦副主任李健鋼在二十二日致閉幕辭時表示,藝海流金迄今已成功舉辦十三屆,已有成百上千的內地與港澳文化界人士參與,覆蓋了成千上萬喜愛文化藝術的群眾,成為了內地與港澳文化界相識、相伴、相學的交流溝通平臺。他希望,在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進入倒計時,澳門回歸即將十八周年的契機,內地與港澳文化界繼續利用好藝海流金這個平臺,促進三地文化交流和發展,打造更多合作新成果。(來源:大公網)

放大 縮小 默認
香港法治報|版權聲明|在線投稿 |聯繫我們 |手機版
Copyright © 2015 HongKong leage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