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治報數字報紙

2017年7月21星期五
註冊證書編號65374795號
第53期

澳門法治報旅遊休閒 中國女排抵港盡顯親民 丁新豹講香港百年蛻變史 兩岸四地乒友賽賀港回歸 學者暢談也斯旅遊文學 聯合出版集團200新書迎書展 “較•量”展香港漫畫力與美

PDF原版下載
旅遊休閒
04

丁新豹講香港百年蛻變史

圖:丁新豹主講化危為機:50年代至70年代的香港

本報綜合報導大公報訊:本地歷史學家丁新豹日前於饒宗頤文化館舉行題為化危為機:50年代至70年代的香港講座。在講座前他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香港處處充滿機遇,書寫了不少傳奇故事,造就了獅子山下的精神;而香港的未來發展,或需靠高端科技產業,更需加強與內地合作。

奪命大火 促成公屋誕生

講座上,丁新豹從回顧香港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重要歷史事件,延伸至其背後的轉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內地人移居香港,人口由一九四五年的六十多萬,增長至一九五○年的二百三十萬,一九六一年更超過三百萬。本港的人口激增,加上房屋的嚴重短缺,導致不少人在山坡或空地,以鐵皮、木板搭建木屋居住。引述香港歷史研究者高添強《彩色香港》書中內容,丁新豹說:據一九六一年人口調查結果,在三百一十多萬人口中,約一百萬市民居住環境惡劣,超過一半人居於木屋;可見生活環境之艱苦。

香港首批公屋的誕生源於一場悲劇。一九五三年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一場大火,造成三死五十一傷,五萬多名居民流離失所。這促使政府最終通過興建第一批公屋的計畫,在災場原址修建的二十九棟大廈的石硤尾邨。石硤尾邨已拆卸後重建,其中美荷樓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近年被活化成青年旅舍。

上世紀四十年代,國內外戰爭頻頻,香港亦歷盡戰亂。丁新豹則認為,危險過後,香港迎來經濟發展的商機。一九四九年前,內地動盪的局勢令不少企業家和工業家從浙江一帶,特別是上海、寧波及無錫,湧到香港。他們看到香港安穩的優勢,不僅帶來了豐厚資金,還有技術、機器和現代管理方法。他道:以勞動密集型的工業自此在荃灣、觀塘落地生根,這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要數唐翔千家族的紡織業,這也是二戰後香港的首次經濟轉型。

舊建築遭拆卸 深感惋惜

雖然香港近年文化保育意識興起,對於一九七八年被拆卸的尖沙咀舊火車站大樓,丁新豹仍深感惋惜。他解釋:殖民時期,香港很多文物建築都被拆卸;那時候保育意識不高,相信現時很少人會知道那裏曾經是往返香港與內地的重要樞紐。此話一出,講座現場不少觀眾表示曾親睹這一段歷史,不無感慨。

另外,饒宗頤文化館現正舉行香港百年蛻變圖片展,展出逾百張香港的歷史圖片,記錄從一八四一年英軍登陸香港,至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刻;展期至八月三十一日。

放大 縮小 默認
香港法治報|版權聲明|在線投稿 |聯繫我們 |手機版
Copyright © 2015 HongKong leage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