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為何迷上中國小說?
從科幻、懸疑、推理到武俠,再到當紅的網路玄幻小說,中國類型小說正在成為西方閱讀市場的新寵,並且屢屢登上各大銷售榜的榜首,「外國人迷上中國小說」的現象,不僅在嚴肅文學中出現,更在通俗文學中成為風潮,「互聯網改變的不僅是資訊傳播的方式,同樣也改變了創作的方式,互聯網中成長起來的創作者,更能夠適應全球化時代的市場」,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曉明說。
互聯網時代的無縫傳播
《風聲》《射雕》《三體》《盤龍》……越來越多的中國類型小說登上了歐美的圖書銷售排行榜,而在互聯網上,翻譯、連載中國網路小說已經蔚然成風,大量網站快速湧現,吸引了無數年輕人。翻譯、傳播,甚至模仿中國小說寫作,已經成了一種新的風潮。
「互聯網的傳播模式和傳統的傳播完全不一樣。在以前,一本書首先要經過作者、出版社、書店等一系列複雜的程式和路徑,才能出現在讀者面前,而後還要在經過版權交易、翻譯等程式,才能到外國讀者手裏,這個過程是極其漫長的,即便某一本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等到外語版出來,可能人們早就忘掉了」,張曉明說。
網路傳播則不同,大量的中間環節不復存在,張曉明說,「尤其是網路小說,它是動態的,寫一章發一章,完全可以做到同步連載,並且隨時和讀者互動,每一章都接受讀者的檢驗,如果效果不好,可以隨時調整,技術上不存在任何難題,這種方式,精准地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不論是中國讀者的需求,還是外國讀者的需求,都可以滿足」。
全球化之下的內容創作
武俠、玄幻、仙俠……這些充滿了中國元素的小說,為何也能得到外國讀者的喜愛呢?張曉明覺得,「其實題材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創作的方法、作者的視野、觀念、喜好等,全世界的年輕人,偏好都差不多,尤其是互聯網時代,暢通的資訊,便捷的溝通管道,最大程度地抹平了地域、文化之間的差異」。
一件事發生,一個北京的年輕人和一個紐約的年輕人,幾乎可以同時得到相同的資訊,距離不再是問題,觀念的差異也就無限縮小,張曉明說,「我們愛看《權力的遊戲》,歐美的年輕人也愛看我們的玄幻,我們愛看人家的歷史,他們也愛看我們的歷史,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和以前的人們不同,他們的閱讀興趣趨同性非常強,年輕人都不愛看電視,都是玩遊戲、看電影長大的,我們的年輕人喜歡的,他們的年輕人也喜歡,反之亦然」。
同樣的觀念、興趣不僅影響著閱讀取向,更影響著創作,張曉明說,「年輕一代的創作者,本身就是互聯網上成長起來的,他們和讀者的愛好、興趣是共同的,所以他們的作品也更容易擊中讀者的興奮點」。
技術正在抹平語言差異
翻譯組、字幕組一度成為國內的年輕人看電影、追美劇的利器,其實在國外,也有翻譯組,甚至也有許多「神翻譯」,大量義務的傳播者,把中國小說翻譯成英文、法文等多種文字,甚至還有許多等不及翻譯的人,自學中文看小說。
在過去,翻譯一直都是文學傳播中最重要的難關之一,尤其是蘊含大量傳統元素的文學作品,更難被精准、優美地翻譯出來,但在今天,翻譯正在變得越來越簡單。張曉明說,「一方面,翻譯軟體進步很快,準確率越來越高,很多時候,可以直接通過翻譯軟體來閱讀。另一方面,類型文學、網路文學本身都是通俗文學,一般都比較淺顯,比較水,即便翻譯的不那麼精准也沒關係,只看情節就可以了」。
正如一位外國網友所說,「和那些需要大量的學習才能勉強讀懂的經典作品相比,類型小說、網路小說更容易理解,而且一樣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瑰麗的一面」。
電腦難解決多樣化問題
也有人擔心,通俗易懂的類型小說,並不能真正體現中國文學的水準,也難以承載深厚的中國文化,是否需要推介更多原創程度更高,文化含量更加豐富的作品呢?
「文化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中慢慢建立起來的」,張曉明說,「類型小說的流行,更符合人們普遍的閱讀需求,很難體現多樣化、差異化的文化。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原創程度更高,含義更多重,和傳統文化聯繫更深,也就意味著推介更不容易,實際上,這樣的作品,我們自身讀起來,都需要反復琢磨、細細品味,翻譯給外國人,就更難了,不是說這樣的作品不好,而是要循序漸進,不能著急」。
類型文學體現的是全球化的趣味、審美,「就像美國大片一樣,它的主題總是那些和人類普遍情感相關的東西,愛與拯救、正義、憐憫等,誰都能接受,誰都愛看,不存在什麼隔膜」。
但僅有這些就足夠了嗎?張曉明說,「美國大片也好,中國的類型文學也好,它們可以風靡一時,但想要創作出真正能夠長遠流傳下去、能夠代表本民族文化的作品,還要慢慢來,這可能不是電腦、互聯網能夠解決的」。
北京晨報記者 周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