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和延安脫貧啟示錄:紅色土地上的不變初心
【本報綜合報導】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 題:紅色土地上的不變初心——革命老區井岡山和延安脫貧啟示錄
參觀者在陝西延安寶塔山上重溫入黨誓詞(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井岡山和寶塔山,一南一北,因一條二萬五千里長的紅飄帶緊緊連在了一起。今日兩地,綠意蔥蘢,早已「舊貌換新顏」。
旅遊旺季來臨,50歲出頭的農家樂老闆彭夏英變得更忙了。
這位井岡山茅坪鄉神山村曾經的貧困戶家裡,一撥撥遊客接踵而至。
不遠處,她的笑容被定格在村中心的一面「笑臉牆」上,與「神山夢」 「小康夢」「中國夢」三塊木牌相互映襯,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陝西延安安塞區鐮刀灣鎮羅居村的趙洋洋在餵養梅花鹿(4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1600多公里之外,延安安塞區「80後」青年趙洋洋也在鹿舍裡忙碌,身旁的梅花鹿膘肥體健。剛剛摘下貧困帽的年輕人雄心勃勃,計畫著用互聯網把鹿茸產品賣出大山。
看似並無交集的兩個人,命運之變的背後,映襯著同一曲奮進的時代凱歌。
2017年2月,革命搖籃井岡山在全國率先宣佈脫貧「摘帽」;2019年5月,革命聖地延安整體告別絕對貧困。
從井岡山到寶塔山,兩片紅色土地的脫貧之路,見證著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
不忘初心:「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
井岡山,中國革命的搖籃。1927年,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啟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光輝起點。
延安,中國革命的聖地。黨中央前後13年以延安為中心領導全國革命。
「我們要永遠珍惜、永遠銘記老區和老區人民的這些犧牲和貢獻」 「把老區發展和老區人民生活改善時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
黨中央從沒忘記!井岡山與延安等老區先後脫貧,中國共產黨人忠實踐行「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的莊嚴承諾。
這是5月5日拍攝的陝西省延安市市區。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盛夏已至,延安迎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
「黨的政策不得了,建起大棚有醫保,娃娃們的煩惱沒有了……」
坐在搬入的新家,延安吳起縣脫貧戶張春振自編的信天遊唱得響亮。拉著記者的手,憨厚的陝北漢子算起賬來,止不住感歎:修兩座大棚政府補貼10萬元,做手術報銷6萬元,還有安置房、教育補貼、公益性崗位收入……
透過窗戶向外望去,吳起勝利山上遊人如織,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碑高聳入雲。84年前,一支肩負著民族救亡使命的隊伍落腳于此,開啟了一段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征程。
時光荏苒,在這支隊伍曾經戰鬥的地方,如今處處換了模樣。
高聳的門樓、寬敞的村道,咖啡屋、小吃鋪……走進井岡山大隴鎮大隴村,人們被眼前的場景深深吸引。
90多年前,為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紅軍在大隴村開辦了第一個紅色墟場,設立公賣處,收購農民的土特產,向他們出售平價食鹽、藥材等生活必需品。
90多年後的脫貧攻堅中,大隴村成立旅遊公司發展鄉村旅遊。距昔日公賣處不遠,一家新公賣處又開起來了,曾在外打工的「90後」張春華成了這裡的售貨員。她說:「遊客越來越多,山貨土貨都成了搶手貨,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站在歷史發生地回望歷史,來時的路會看得愈發清晰。
井岡山朱砂沖林場行洲村一棟古樸的老宅前,時光仿佛凝固。
房檐下,單字一尺見方的標語——「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雖歷經風雨,仍清晰可見。
這是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初心和使命樸素的概括。
「加快老區發展步伐,做好老區扶貧開發工作,讓老區農村貧困人口儘快脫貧致富,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裡,中國共產黨人的鄭重承諾。
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譚虎娃說,堅持党的領導,既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保證。革命老區陸續脫貧,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接續奮鬥的結果。
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化子坪鎮油坊坪村的村民王濤在西瓜大棚裡修枝(4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從井岡山到延安,黨旗始終高擎在脫貧攻堅的最前線。
「我們選派了112名扶貧第一書記,3000多名黨員幹部駐村幫扶。」井岡山市委書記劉洪說,正是在党的領導下,井岡山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取得脫貧攻堅戰的首場勝利!
脫貧後,井岡山廈坪鎮廈坪村第一書記謝冰每月仍有20多天吃住在村裡。他說:「我們不敢有絲毫懈怠,鄉親們剛脫貧,還要『送一程』。」
1784名幹部駐村擔任第一書記,1546個駐村工作隊直插一線,3.74萬名幹部開展聯戶包扶……在延安,告別絕對貧困後,幹部們沒有鬆口氣,仍紮根於山山峁峁之間。
「党的領導是我們最大的政治優勢,也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制勝法寶。」延安市委負責人說,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革命先輩,才能繼續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