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撐助陣國門一線疫情防控
「嘀!」在機場海關出入境大廳,手持掃描槍讀取旅客電子健康申報碼後,海關關員馬上可以在電腦上看到旅客通過個人健康申報小程式報送的內容,審核無異常後,旅客即可被快速放行。
海關口岸一線是疫情「外防輸入」的主要戰場。為方便旅客進行電子申報,海關總署聯合民航部門下發通知,要求航空公司在所有來華航班值機櫃檯、登機口等地點張貼「中國海關旅客指尖服務小程式」二維碼,以便旅客隨時掃描或下載,可選擇在值機時、登機前、落地後等適宜時段通過線上方式進行健康申報。
據統計,自3月19日以來,全國共有31個直屬海關涉及入境航班監管,共監管入境航班2196架次,入境旅客266941人次。相關人士表示,在這次疫情遷延的不同階段、不同場合,海關總署深入實施“科技興關”戰略,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1月25日,海關總署重啟出入境人員填寫健康申明卡制度,科技人員緊急開發出入境人員健康申明卡電子申報小程式,並推出網頁版和APP版。截至4月8日,小程式訪問量782萬人次,微信用戶數約195.6萬,累計申報約368.7萬票。“互聯網+海關”網站及掌上海關APP累計申報量約11.9萬票。
口岸防疫是戰場,後方實驗室檢測也是戰場。隨著輸入病例不斷增加,全國海關充分調動、整合自有檢測能力,最大程度挖掘自身潛力,將檢測人員、設備等全部向一線檢疫工作傾斜,加緊配置急需的檢測設備,新增核酸提取儀40台、螢光定量PCR儀39台,新建改建P2實驗室5個,以滿足疫情防控需要。
該人士介紹,目前全國海關檢測能力由7000人份提升至17000人份。特別是北京海關和上海海關聞令而動、迎難而上,15天改建完成P2實驗室,檢測能力分別提升1600人份和2000人份。此外,海關會同科技部遴選出多項國內快檢新技術,在口岸現場驗證試用。
「科技上一線、專家出現場」,從採樣難點到檢測技術瓶頸,海關實驗室的專家們貢獻智慧和力量,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面對大量送檢樣品,實驗室骨幹冒著被感染的危險,24小時輪守,隨到隨檢,在生物安全三級防護下,每天連續進行高難度的分子生物學檢測十幾個小時,為築牢口岸檢疫防線提供了堅強的技術保障。
大資料時代,疫情防控離不開數據的支撐。
海關緊跟國內外疫情發展形勢,加強與外交、工信、衛健、移民、民航等部門合作,進一步深化大資料風險分析,強健海關戰“疫”智慧“大腦”,增強疫情輸入性風險及早發現、及早處置能力。
1月27日,海關第一時間全面梳理形成14天內疫情嚴重地區出境尚未複入境的7.6萬名高風險旅客資訊清單,緊接著梳理出有疫情嚴重地區旅行史且從疫情嚴重地區之外其他口岸出境尚未入境的1377名高風險旅客資訊,保障了旅檢現場對入境人員實施精准檢疫。
在口岸一線,海關檢疫人員通過大資料資訊,緊盯重點國家、重點航班、重點人員,對高風險入境人員,通過已建立的協作機制,在口岸實施雙布控、雙攔截;對高風險航線航班100%實施風險布控和指定地點登臨檢疫,嚴格查驗交通工具航行健康申報單證和員工健康管理檔案,做到疫情輸入風險早發現、早控制。3月13日,由德國法蘭克福飛抵上海浦東機場的CA936航班,就是由海關總署風險防控局(上海)下達疫情布控規則命中的。海關現場登臨檢疫查實了4名有發熱症狀旅客和2名報告服用過感冒藥的旅客,該6名旅客及其4名同行者由120轉送至指定醫療機構接受進一步檢查。(記者 陳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