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美單打獨鬥結束,「變陣」開始
【本报讯】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2日應邀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此次訪問被輿論普遍認為「時機微妙」:一方面,這是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俄羅斯外長首次訪華;另一方面,此行正值中美結束在阿拉斯加的高層會晤,而拜登政府即將與北約、歐盟領導人開啟會晤。輿論普遍猜測,在此訪中,都和美國關係處在低谷的中俄兩國是否會達成一致,「聯手抗美」?
多名專家2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俄之間是「長期的戰略協作關係」,但並非「結盟關係」,目前也看不到「中俄結盟聯手抗美」的需求與必要性。不過,雙方料就此次中美高層對話情況進行溝通,中方或將向俄羅斯介紹中美對話情況,「當美國正考慮聯合盟友、以長期性、系統性的方式對華施壓時,中國不可能坐以待斃,加強與夥伴間的戰略協調是應有之義。」
據中國外交部此前發佈消息,拉夫羅夫外長訪華期間,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將與他舉行會談,雙方將就雙邊關係及近期高層交往對表,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問題交換意見,中方相信此訪將進一步密切雙方在國際事務中的戰略協作。而據「俄羅斯衛星網」發佈消息稱,部長們將討論兩國戰略協作,以及組織最高層和高層聯繫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雙方在通稿中對此訪和當前兩國關係的定義是「戰略協作」。「戰略協作」和「結盟聯手抗美」一樣嗎?其間的差別在哪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原院長季志業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協作是各幹各的,在協調與配合中保持足夠的寬鬆度,而結盟是一起幹」,中俄關係顯然屬於前者。
他表示,中俄作為兩個大國,各有需求,各有做法,在很多問題上需要協調立場。兩國的「戰略協作」是指雙方更多的從宏觀戰略層面及兩國自身發展的需求去協調立場,開展合作。因此,雙方在拉夫羅夫外長訪華之際或就此次中美高層對話情況進行溝通,或中方向俄羅斯介紹有關情況。
但他認為,這並不意味著中俄將走向「聯手抗美」。《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三不原則」為「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去年年底,雙方已同意自動延續這一《條約》,這說明中俄會繼續遵循「三不原則」。
不過,在華盛頓及其盟友日益升級的壓力下,中俄加強在政治上、外交上的戰略協調已屬必然。據媒體報導,在18日至19日舉行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結束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當地時間22日至25日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參加北約外交部長會議。美國官方發佈消息稱,布林肯此行是為了「通過與北約和盟國保持聯繫的方式來重申拜登政府對盟友與歐洲夥伴的承諾,並強化跨大西洋同盟」。
拉夫羅夫在啟程前曾接受媒體採訪呼籲,中俄應減少對美元和西方支付系統的依賴,以抵抗西方的意識形態。他同時稱,中俄的首要任務是繼續推動世界多極化發展,擺脫受西方國家制肘。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中美阿拉斯加會晤的結果來看,接下來中美很長一段時間的格局或許都將是:有一定合作空間,但同時保持長期性競爭和對抗,「而這個長期性將體現在雙方將更多從各自盟友、夥伴的角度考慮問題」。他表示,拜登政府在對華策略上從單打獨鬥「變陣」為聯合盟友,中國做出相應調整也不足為奇,比如考慮如何應對這種長期性、戰略性的「圍攻」。
「阿拉斯加會晤後,中俄進行必要的溝通很正常,就像美國會去和它的盟友協調,中國也會和自己的夥伴溝通。這並非中國有意構築反美同盟,而是當美國在有意構建反華同盟時,中國不可能杵著什麼都不做。」他表示,這並非必然致使中俄一起對抗美國,中俄間可以討論從氣候變化到戰略穩定等廣泛的議題。「這是大國博弈間自然而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