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澤被華夏 英雄本是老農
——追記「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本報訊】5月22日,湖南長沙,細雨淒迷,哀傷的情緒彌漫在城市上空。
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與世長辭,享年91歲。
16時許,靈車緩緩駛出醫院,路邊聚集了聞訊前來送行的市民。司機停下車輛鳴笛,人們把鮮花捧在胸前,悲慟高呼:「袁爺爺,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
袁隆平畢生的夢想,就是消除饑餓。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其實他就是一粒種子,給大地留下了豐收的希望。
率先攻克雜交水稻科研難關
出生於1930年的袁隆平,從小跟著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新中國成立前,袁隆平見到倒在路邊的餓殍,十分痛心。選擇農業報國,源自袁隆平想讓大家「吃飽飯」的強烈願望。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袁隆平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開始了農學實驗。他發現,水稻中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
雜交水稻,是由兩個具不同遺傳特性的水稻品種或類型,一個作為母本,一個作為父本,經有性雜交之後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雜合體。
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外國學者發現了水稻的雄性不育現象。但幾乎所有國家的研究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實驗屢屢失敗。學界普遍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
1966年,袁隆平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後,他與學生李必湖、尹華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組」,開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選育計畫。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給它取名為「野敗」。
各地科研人員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將「野敗」分送給大家,又在農場支起了小黑板,給全國各地科研工作者講課。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專案,組成了全國範圍的攻關協作網,一場轟轟烈烈的全國攻關大會戰打響。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佈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6月6日,新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授予了袁隆平領銜的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
三系法獲得成功後,我國很快啟動了兩系法雜交育種技術研究。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大面積推廣,平均畝產又增5%~10%。
讓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
2020年11月2日,位於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範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此前的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實現了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
這是袁隆平團隊在屢破超級稻單產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149公斤等世界紀錄後,再次刷新世界紀錄。1996年至今,我國實施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超級稻育種計畫,在基礎理論和品種選育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還成為中國農業走出去的先鋒。20世紀80年代,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轉讓給美國。此後,中美間的雜交水稻技術合作持續至今。有學者研究中國海關資料庫後指出,種用稻穀是中國具有競爭優勢的農作物種子,已成為大田作物種子中出口最多的產品。
袁隆平寫於1985年的《雜交水稻簡明教程》,經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後,目前已發行到40多個國家,成為全世界雜交水稻研究和生產的指導用書。截至2020年年底,已有40多個國家種植了超過700萬公頃的雜交水稻。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布朗曾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提出疑問:21世紀誰將養活中國?當時的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新中國成立前的歷代政府都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未來,以全球的糧食生產也難以滿足中國巨大的需求。
然而,事實證明中國不僅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還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袁隆平科研團隊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中國已經實現從三系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同時,我國全面建立起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深入推進水稻國家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在雜交水稻前沿研究中不斷創新。
1976年以來,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約85億畝,增產稻穀8.5億噸。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約8000萬人口,為中國人牢牢掌握自己的飯碗作出了突出貢獻。
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不斷的質疑、無數的失敗和挫折,在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生涯中是常態。
袁隆平卻說:「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失敗了就失敗了,不是說身敗名裂,人家不會笑你的。我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爬起來再幹,就是了。」
20世紀80年代,三系法獲得成功後,我國很快啟動了兩系法雜交育種技術研究,依舊由袁隆平領銜。沒想到的是,專案啟動不到兩年,就遭遇沉重打擊。一場異常低溫導致全國兩系育種大面積失敗。
兩系法到底行不行?袁隆平和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重要成員頂著巨大壓力,重新研究兩系不育系的光溫敏特性,最終找到解決方法,讓兩系法起死回生,再次成為世界作物育種史上的重大突破。
2019年9月16日,袁隆平走進湖南農業大學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會場,分享自己的學術人生。
典禮上,袁隆平將「知識、汗水、靈感、機遇」8個字的人生體會送給全體新生。他說,「知識」就是力量,是創新的基礎,同學們要打好基礎,開闊視野,掌握最新發展動態;「汗水」就是要能吃苦,任何一個科研成果都來自深入細緻的實幹和苦幹;「靈感」就是思想火花,是知識、經驗、思索和追求綜合在一起昇華的產物;「機遇」就是要做一名「有心人」,要學會用哲學思維看問題,透過偶然性的表面現象,找出隱藏在其背後的必然性。堅持做到這幾點,才能突破障礙,實現夢想。
袁隆平院士是湖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雙聘院士、作物學博士生導師。噩耗傳來後,湖南農業大學廣大師生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袁隆平院士是師生們永遠尊敬的『袁校長』『袁老師』。」湖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弘說。
曾經在袁隆平身邊工作了33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校長鄒學校說,我們將化悲痛為力量,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努力把湖南農業大學建成國內一流農業大學。
袁隆平院士博士後、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鄧化冰回憶說,袁老很會顧及年輕人的感受,看到試驗中存在的問題,會很耐心地給予指導,「能在田間接受袁老師的實地指導是我們最期盼的事情。」
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唐文幫表示,袁老雖離開了這片他深愛的熱土,但他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會一直激勵後輩前行,我們定會秉承他的精神,在廣袤的大地上接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