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治報數字報紙

2020年5月18星期一
註冊證書編號65374795號
第78期

澳門法治報专题 廣州試點運行5G快速公交智能調度線 玻璃幕牆成鳥類殺手 保護野生動物需清除城市「暗礁」 各地依託種植業、加工業、農村電商,解決貧困戶就業 有班上 日子旺 防控履使命  抗“疫”铸忠诚

PDF原版下載
专题
06

玻璃幕牆成鳥類殺手 保護野生動物需清除城市「暗礁」

【本報訊】動物們「奪回地盤」——這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來在各國城市屢屢出現的「盛景」:野豬、狐狸、野鴨、鹿……在人類普遍居家隔離後空蕩蕩的街道上自在漫遊。雖然一些野生動物早已成為城市「居民」,但是在城市裡生存仍然要面臨很多困難。

這不是危言聳聽。最近,北京市昌平區一安裝了玻璃幕牆的自建居民房,就因反射天空景象太過逼真,導致鳥兒無法分辨,紛紛撞牆身亡。

而據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管理局官網顯示,玻璃幕牆已經成為鳥類的第二大殺手,平均每年「殺死」3.6億至9.8億隻鳥。英國鳥類學信託基金會估計,英國每年發生的鳥類撞擊玻璃幕牆事件數量高達1億起,其中三分之一的鳥類直接死亡。

多位元專家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除了玻璃幕牆,輸電線、風力發電機、高速公路也成為鳥類飛行的「暗礁」。

時尚建築成為鳥類殺手

城市建築的玻璃幕牆造型時尚,反射著繁華摩登之光。不過,百年前流行起的這款建築材料,如今已成為鳥類殺手。

每年遷徙季節, 大量候鳥遷飛途經我國, 其中有超過5000萬隻水鳥每年在我國所處的「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區」遷徙。

「撞擊玻璃幕牆身亡的鳥類,大多是遷徙的鳥類,它們對地形不熟悉,而飛行時速有時可達幾十公里,一旦撞上堅硬的玻璃幕牆,頭部受傷,從高空墜下,內臟也會摔傷,墜落到地面後,死傷慘重。」河南省涉鳥故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長看解釋說,鳥類在飛行中感知不同信號後,會在大腦不同神經區進行整合分析,形成準確的導航圖。鳥類能利用太陽方位角、星辰、偏振光、山川河流、磁場等天文現象確定遷徙方向,而玻璃幕牆會給鳥帶來錯覺。

「玻璃幕牆倒映出的天空很通透,會使鳥類誤以為那是真實的天空;此外,玻璃反射的陽光會對鳥類造成暫時視覺障礙,使其來不及躲避;而到了夜間,鳥喜歡朝著光亮的地方飛,城市的燈光反射到玻璃幕牆上,也會讓它們產生錯覺。」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馬志軍說。

貼上反光條降低撞擊風險

「玻璃幕牆建築的樓體比磚石結構輕巧,且不會沉降;建造速度快、使用效率高;土地利用率高,樓層薄、得房率高,可以緩解用地緊張;還能折射出藍天白雲,為城市景觀增色不少。」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指出,目前我國的玻璃幕牆摩天大樓總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

周琦說,為了防止玻璃幕牆破碎,建築師會計算鳥類飛行的撞擊力以抵禦碰撞,如果飛鳥撞上了玻璃幕牆,相當於雞蛋碰石頭。「由於這些問題,現在國家不鼓勵使用玻璃幕牆,但也沒有明令禁止。」

既然玻璃幕牆對鳥類的「殺傷力」不小,如何幫鳥類躲避「陷阱」?李長看建議,可以在建築表面加貼反光條,以提醒鳥類躲避。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丁長青建議,玻璃幕牆建築在規劃前,應避開鳥類遷徙通道。如果玻璃幕牆不高,也可以嘗試在附近種樹遮擋。

周琦說,雖然目前國家沒有強制要求搭建玻璃幕牆建築時要做鳥類環評,但某些城市的管理者已經意識到該問題。

河南三門峽市是中國越冬白天鵝最大棲息地,每年冬天,西伯利亞飛來的白天鵝都會在這裡越冬。周琦曾擔任三門峽城市建築顧問,他說:「我做過生態環評,當地曾要求在白天鵝棲息地附近禁止建設高層建築和玻璃幕牆。」

隱藏在城市中的其他危機

除了玻璃幕牆外,城市中的其他設施也會成為鳥類殺手。

李長看指出,鳥類的視覺很敏銳,但在雲霧天、夜間等光線較弱的環境下飛行,特別是在遷徙途中,容易誤撞輸電線和風力發電機。

有資料統計,全球每年約有數萬甚至上億隻鳥類死於誤撞輸電線。「在我國,灰鶴、黑頸鶴時常會在拉薩、烏魯木齊附近誤撞輸電線。」李長看說。

他認為,在惡劣的天氣下,鳥飛行時的視線受影響,一旦撞上發電機葉片,翅膀容易折斷,撞死的概率很高;而輸電線一般比較細,很難被鳥類發現,鳥一旦撞上,要麼因碰撞死傷,要麼導致線路間的有效絕緣距離減少,觸電死亡。「建議鋪設輸電線路時,請鳥類專家做環評,儘量規避鳥類遷徙路線或者棲息地。對於已經發生鳥撞的高風險區域的輸電杆塔或發電機扇葉,可以噴塗鮮豔的警戒色,也可以在輸電線上增加紅、黃等鮮豔色彩的反光飄帶,便於鳥類躲避。」

丁長青表示:「高速公路、高鐵和行車燈光引發的鳥撞事件也十分值得關注。」高速公路兩側栽種的忍冬等結果灌木,會吸引鳥類集聚、覓食,它們在公路兩側穿行時,也會撞車造成傷亡。因此他建議,高速公路兩側不要種植這類灌木。

放大 縮小 默認
香港法治報|版權聲明|在線投稿 |聯繫我們 |手機版
Copyright © 2015 HongKong leage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